設計師深明在風格中細節必須呼應的重要性,所以他將一些地方設為圓角來呼應字體的特點。問題是,它還是不夠圓,出來的效果仍然是直線占支配地位。特別是上圖右所示的,我們可以觀察到,這里顯得非常局促,讀者在觀看時,看得的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還得仔細區別你這細小的區域——竟然有4個“步驟”讓讀者去練眼力!毫無必要的設計。 懶人思維培養的不是設計師的惰性,而是設計師的簡約思維方式,去除太多的條條框框,讓想象自由發揮,反而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出來的效果可能也會更出色,畢竟,簡潔的設計往往也是最好的設計。
平面設計師應該培養一下“不做”設計思維,在設計一個作品時,人們心里總是想著怎樣以最簡單的方式來完成這個作品,出來的效果也可能更加出色,大多數人認知,簡介的設計師往往是最好的設計。大多數的設計都會同時涉及到文字與圖片,這兩者的差異是非常大的,也很難事先預料到兩者一起使用時的互相影響,圖片與文字如何搭配得漂亮,往往也是設計師的一個很大的挑戰,一不留神,就會造成風格矛盾、細節沖突,對比錯誤。而且就算有一次給你做得不錯,但下一次你面對另一個新項目時,你還是會為此而抓狂。 一些設計師在設計時往往會出現“設計過度”的現象。
讓我們看具體的例子吧: 這是一家室內家居專業攝影工作室的冊子封面,修改前的設計是一種“吃力”的設計。 設計師選擇了毫不相關的字體及顏色,然后又加上背景及線條,希望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實,設計沒必要搞得這么復雜! 修改后的設計,文字內容并沒有改變,但整個版面分成兩個區域,圖片及文字各占據一個,出來的效果就是漂亮、干凈、整潔,所用的時間精力也不多,而且這種構圖及手法也可以一用再用! 讓我們深入分析這兩者的設計過程。 吃力的設計: 幾經辛苦,這個設計完成了。每一步似乎都有理有據,設計師也將協調、對比、風格一致這些理論緊記于心,但老實說,出來的效果并不理想,從視覺上說也不吸引。更好的方式就是象一個懶人的思維一樣,圖片放在這里,文字放在那里,搞定!關鍵是讓每一個元素都簡單清晰,讓兩者的互相影響減至最低。 了解了平面設計中“做”與“不做”的哲學,明白了設計的思維,這種“不做”的設計思維已經進入了設計的最高境界。設計作品過于修飾就是畫蛇添足,不如原本的設計好,設計越來越回歸,所以“不做”這種懶人設計,你要正確理解。
因為設計師是事先想好了某種風格,然后強加在版面上,但偏偏主題元素又與這種設想的風格不一致,強加未遂。 我們再來總結一下這個設計: 在這個設計中,設計師主要采用了Round Bauhaus Demi字體,這種字體是一種有趣新奇的字體——處處呈現一種圓弧的感覺。然而,為了展現這種字體圓形的特點,我們需要將字體顯得比較大,字母間距緊密,并且是要小寫字母,但問題是,設計師在設定介紹文字時,將其全部設為大寫——這個時候,字體的直線感壓抑了圓弧感,而且下面的文字尺寸又很小,其文字塊邊緣呈現向兩邊發散的直線視覺感,這樣的文字排版削弱了字體特有的風格,圓弧不見了,我們感覺到的只是凌亂的字體元素。
本文來源于南京logo設計:http://www.leesai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