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開始從荒蕪走向文明始,人們就知道從自然中獲取靈感和智慧,建筑的形成也好,陶罐的產生,衣服的出現,家具的出現,裝飾品和圖案,首先都是來自于大自然,日月星辰,飛禽走獸,花草蟲魚等自然屬性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因此,只要宇宙還存在,人類還在繁衍,社會還在發展,設計就會生機盎然,無窮無盡,精彩紛呈,生生不息。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自然應該沒有相同的一個設計,設計來源于每個人對生活的認識和態度,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詮釋,即使是對同一事物,也注定有不同的解釋。因此,設計的語言是最豐富的,它是一種集自然、社會、民族、文化、哲學、藝術、宗教、性別等多種因素復雜地融合到一起的新語言,有著豐富多彩、無奇不有的形式和內涵。如果說,設計到了盡頭,那么可以說自然也到了末日,人類也到了盡頭。
西方人喜歡用動物造型和寓意,展現尊重力量、強盛和威猛與競爭的價值觀,東方人喜歡花草,表現出寫意、溫和寧靜和平衡中庸的價值觀;很多文化的產生就來源于不同區域和自然條件的人群對自然的理解,如西方人崇尚純潔和直率的白色,東方人崇尚神秘和高貴的黑色和“黃為貴”的傳統觀念;西方人喜歡堅硬的石頭建筑,體現出雄偉、力量和永久,中國喜歡拙樸的泥土建筑,追求天人合一,內斂平和的黃土地文化。
自人類開始從荒蕪走向文明始,人們就知道從自然中獲取靈感和智慧,建筑的形成也好,陶罐的產生,衣服的出現,家具的出現,裝飾品和圖案,首先都是來自于大自然,日月星辰,飛禽走獸,花草蟲魚等自然屬性和鮮明的個性特征。不同時代,不同種族,不同區域的人,對自然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形成的文化和藝術也千差萬別,但相同的是,幾乎在每一件作品上都可以找到自然的某種形式。這種結果就足以證明人與自然,設計與自然是一種魚和水的關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世界觀。
這就是世界的個性與平衡。正是東西方的環境不同,文化不同,所形成的差異,這才使得世界形形色色,豐富多彩,和諧均衡。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西方的設計本身已經深深烙上了各個區域、各個民族、各種文化的烙印。他們各自用自己的語言解讀著自身里與自然中的物體性質相符和趨同的東西。設計工作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主要表現為要求設計的同時或分別在現實和虛構的兩個世界里工作。在整個人類歷史上,設計是人們認識環境的重要途徑;設計的詮釋功能與“有針對性的”功能同等重要,它可以識別,但不可以定量,也不能按照需要機械地制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