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畫冊設計圖片的長度、寬度、高度和造型的型式、位置時,如果能參照「黃金比」來處理,就能產生希臘特有的建筑風格,也能產生穩重和適度緊張的視覺效果。長度比、寬度比、面積比等等比例,能與其它造形要素產生同樣的功能,表現極佳的意象,因此,使用適當的比例,是很重要的。 畫冊統一與調和。如果過份強調對比關系,空間預留太多或加上太多造形要素時,容易使畫面產生混亂。要調和這種現象,最好加上一些共通的造形要素,使畫面產生共通的格調,具有整體統一與調和的感覺。
反復使用同形的事物,能使版面產生調合感。若把同形的事物配置在一起,便能產生連續的感覺。兩者相互配合運用,能創造出統一與調和的效果。畫冊導線。 依眼睛所視或物體所指的方向,使版面產生導引路線,稱為導線。設計家在制作構圖時,常利用導線使整體畫面更引人注目。形態的意象一般的編排形式,皆以四角型﹝角版﹞為標準形,其它的各種形式都屬于變形。角版的四角皆成直角,給人很規律,表情少的感覺,其它的變形則呈現形形色色的表情。譬如成為銳角的三角形有銳利、鮮明感;近于圓形的形狀,有溫和、柔弱之感。相同的曲線,也有不同的表情,例如規規矩矩和用儀器畫出來的圓,有硬質感。 畫冊質感的對比。
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許很少聽到質感這句話,但是在美術方面,質感卻是很重要的造形要素。譬如松弛感、平滑感、濕潤感等等,皆是形容質感。故質感不僅只表現出情感,而且與這種情感融為一體。我們觀察畫家的作品等,常會注意其色彩與圖面的構成,其實,質感才是決定作品風格的主要因素,雖然色彩或對象物會改變,可是,作為基礎的質感,是與一位畫家之本質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不易變更的。若是外行人就容易疏忽這一點,其實,這才是最重要的基礎要素,也是對情感最強烈的影響力。 位置的對比。在畫面兩側放置某種物體,不但可以強調,同時也可產生對比。畫面的上下、左右和對角線上的四隅皆有潛在性的力點,而在此力點處配置照片、大標題或標志、記號等等,便可顯出隱藏的力量。因此在潛在的對立關系位置上,放置鮮明的造形要素,可顯出對比關系,并產生具有緊湊感的畫面。 多種的對比。對比還有曲線與直線、垂直與水平、銳角與鈍角等種種不同的對比。
如果再將前述的各種對比和這些要素加以組合搭配,即能制作富有變化的畫面。圖與地。明暗逆轉時,圖與地的關系就會互相變換。一般印刷物都是白紙印點字,白紙稱為地,黑字稱圖。相反的,有時會在黑紙上印上反白字的效果,此時黑底為地,白字則為圖,這是黑白轉換的現象。畫冊平衡。根據自然原理,如果我們改變一件好的原作品的各部份的位置,再與原作品比較分析,就能很容易理解平衡感的構成原理。同一格調的版面中,在不影響格調的條件下,加進適當的變化,就會產生強調的效果。強調打破了版面的單調感,使版面變得有朝氣、生動而富于變化。例如:版面皆為文字編排,看起來索然無味,如果加上插圖或照片,就如一顆石子丟進平靜的水面,產生一波一波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