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理論這個角度講,動畫片的定義應該這么下:動畫片是諸多題材作品與音像的結合子。因為實踐是這樣的,理論上不可能有別的概括。早些時候,我寫的《快把“神”請出動畫一些吧》,人們很關注,發來許多帖子評論這篇文章,其中有位表示了不同意見,說動畫片就是神話片。我不敢說這種見解的淺薄,也許有它另類深刻之理。但不管怎么有其理,動畫片題材的多樣性是客觀的,是眾人矚目不可爭辯的事實。而題材究竟應該怎么選?我想起碼有這么幾個基本理由是在考慮之列的。
孩子們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階段。看了你的動畫片,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有何益處,在時下,恐怕一些人對此沒有估量。這里,我先說一說孩子們思維運動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然后再分析如何作,才更有利于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孩子一生下來,大腦的記憶基本上是空白的,許多意象是通過感官獲取的,并把這些意象存儲在腦細胞里。比如,孩子看到了小羊,大人幫助他明確這是小羊,孩子就把小羊的意象記下了,下回再看到小羊,孩子會主動說這是小羊。到公園見到了狼,大人也會同樣告訴孩子這是狼,孩子們也會記下狼的意象,下回再見到,孩子會管它叫狼,沒有弄錯的話,不會管狼叫羊。這次創藝享有幸參加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在動漫游戲產業高峰論壇活動期間,又與諸多動漫界資深人士進行了交流,的確獲益匪淺。交流中,創藝享發現人們對動畫片的題材選擇,都耿耿于懷。他們甚至把題材的選擇,提到關系作品成敗的高度。咋聽,似乎很玄乎,動畫片創意是否新穎,制作是否精良與作品成敗關系甚大,選材僅是動畫片謀篇開始的一步,這一步就決定了遠還沒出籠動畫片的命運了嗎?深談一下創藝享方有所悟,原來題材與孩子們愛看不愛看有著直接的關系。武打的,神話的,孩子們愿意看,愿意看的就有票房價值,有票房價值的就意味著成功。創藝享聽了,不敢茍同,但又不得不點頭,因為沒有效益的動畫片,是很難被稱作是成功的作品。
我這樣說沒有完全否定神話的意思,人類在長期的生活、斗爭實踐中,創造了文明,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古文化中,有些神話傳說還是很美麗的,表達了那個時期人類許多美好的愿望。比如“女媧補天”,比如“夸父追日”,比如“西游記”,等等。把這些東西,用動畫片形式表現也是很正常的。只不過要注意剔除一些糟粕,把非正確的信息荒誕化,盡量減少它們的可信度,孩子們看了也不覺得它們是真的。在這方面,動畫片《西游記》處理的很好,雖然唐僧師徒被神化了,一路上同許多妖魔鬼怪斗爭,但它沒有刻意宣傳什么“神秘文化”,搞一些“不可知”的東西,而是很有人情味地演繹是是非非的故事。倘若至此,無可厚非。問題是沒有打住,一些動畫片圍繞“魔幻”,使美麗的神話恐怖起來,血腥起來,大肆渲染超自然的力量,肆意拼裝非理性的光怪陸離的東西。有時,僅此還嫌不夠,還不惜重金從外國搞一些更神秘的、更超自然的、“魔法”花樣更多的、“咒語”一念更靈的動畫片來,我真不知有此動作者意欲何為。是為了收視率,還是為了效益?考慮沒考慮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毋容置疑的是動畫片的選材,是多樣性的。從我們現代人見過的看,不管怎么分類,都可以列出有童話的,有寓言的,有神話的,有歷史題材的,有現代題材的,有科普的,有科幻的,等等幾個大類的清單來。每個大類別,還有很多子項,比如科普的,又可分為農業科普、工業科普,而工業科普又可分為機械制造業科普、工業電子科普、冶金業科普;神話的,如果按宗教門類分,亦可分為佛教類、道教類、伊斯蘭教類、天主教類,等等。既然選材問題這么重要,創藝享很想姑且拋開諸多顧慮,站在一個客觀角度,談幾點意見。
我之所以這樣盡量淺白地講解一個復雜的心理機制問題,就是希望我講的,不光專家點頭,還希望專家們站出來說句公道話,不要擺擺手,說什么“懶得管了”。更希望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為了孩子,稍加思考這個不太難理解的問題。也希望我們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行使監督、引導權,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共同撐起一片藍天。倘若大人進一步告訴孩子狼是吃羊的,或是孩子從動畫片看到了狼吃羊,他就把二者聯系起來,明白了狼是吃羊的,而不是羊是吃狼的。這些,都是因為獲得正確信息的結果。孩子在身體一天天長大的同時,必須自行捕捉或者通過大人傳授,獲得大量準確的信息,并且明白這些信息之間的聯系。比如,滑梯可以從上滑下,不能從下滑上,碗是用來盛飯的,不能裝機器貓,小樹一天天長大,而且朝向天空,不是朝向地里。所以,多給孩子們輸入正確的信息。無疑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有好處。反之,輸入一些非正確信息,比如告訴孩子羊可以把狼吃掉,那么孩子就會推論,羊還會把汽車吃掉。比如告訴孩子會法術的人可以從空中跳下,孩子就相信有這種法術存在,也要練一練,那不就麻煩了嗎?孩子腦海里儲存了大量的非正確信息,這些非正確信息又在孩子的腦海里,發生了非理性聯系,孩子們的心理不是健康不健康的問題了,而是如同醫生講的,有心理疾病了。本文來源于
南京logo設計公司
既然孩子們的心理成長機制是這樣情況,我們在選擇動畫片題材的時候,理論上、道義上、公德上,不管從那個方面講,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必須給予充分的考慮。首先,我們盡量不選擇或者少選擇非理性的東西做題材。比如超自然的東西,不宜過多。像一張手,就是一個炸雷響;一揮寶劍,就是一道閃電。因為這些東西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和現實世界諸多事物無法發生聯系,縱然聯系了,也是非理性的,不正確的。其次是對于一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東西,最好是壓根兒不去選擇。像咒語靈不靈,法寶厲害不厲害。一個“精靈”,一會兒變成人,一會兒又變成鬼了。再有就是什么魔法之類的東西,弄得玄乎其玄,神乎其神,烏煙瘴氣!我不否認,這些東西對于思想稚嫩的孩子們來講,是很有吸引力的,也許搞這類動畫片的人因此獲得經濟效益。但是,錢你是賺了,孩子們也讓你給坑苦了。在這方面,創藝享曾化一番氣力研究過。一些少兒出問題,比如模仿某個神從高空跳下,有的把腿摔折,有的失去生命。
有的少年相信自己有神靈護體,或跳火坑,或用刀切腹,做出種種無端傻事來,還有比這更厲害的事,想必各位看官都有耳聞。什么原因,無須太多解釋,心里不健康造成的。心理怎么不健康的?我看這類動畫片所宣傳的東西是難辭其咎的。說到這兒,也許這類動畫片制作者要問我,出問題的是少數,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很安全,他們也是看這類動畫片長大的,他們有的還成了才,這你怎么解釋?盡管問的問題似嫌精準,我還是可以回答,因為我研究了。這得感謝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不光是這類有問題的動畫片,還有家庭、托兒所、幼兒園、學校,在這類動畫片為孩子們傳播錯誤信息的同時,家庭、托兒所、幼兒園、學校也在向孩子們傳播正確信息。通俗一點說,你在放毒,人家在消毒。你告訴神可以從高空跳下,媽媽告訴他那是編的,實際上不可以。你傳輸了一個念咒語可以使水晶球有魔法的錯誤信息,幼兒園的阿姨就告訴孩子那是封建迷信,不去信它!于是,在孩子的腦海里,就形成了錯誤的信息和正確的信息激烈地爭奪孩子們腦存儲的陣地,正方占優勢了,孩子就健康成長了;反方占優勢了,孩子心理就有疾病了。如果孩子滿腦子都是錯誤信息,滿腦子都是非理性的聯系,孩子不出問題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