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設計師將強使客觀之物納入主觀需求之中,做到為我所用。所以藝術設計的素描與色彩基本功的內涵,絕不能一味地如造型藝術般,作具象自然、重復自然、再現自然的訓練。就如色彩教學,它更重對色彩從具象到抽象的采集、歸納與重構,以及對它的推移、綜合與聯想。設計色彩不在對物象繁復色彩的追逐與表現,更重萬物之間色的大塊統一與變化,對比與協調。總之,設計色彩崇尚簡約與和諧的把握。
第二個“三”,是指在藝術設計中要重視“實用、經濟、美觀”三大原則。據說這是周恩來總理于上世紀50年代對藝術設計所提出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得到了進一步張揚。然而,這種需求也給藝術設計領域帶來了某些錯誤的信息,與負面的影響。當下,設計的唯美傾向還是相當突出的。有人對上海高層建筑的設計就有類似的質疑。一再飽受非議的月餅包裝,設計者惟美的觀念,不能不說亦是原因之一。
由于實用、經濟、美觀而奪魁。作為法國文化年的重要內容,正在北京展出的《法國時尚100年》,220多件展品,正是因為設計的“美+實用”而成經典。事實說明,在藝術設計中,只圖美觀忘卻實用的目的固然不允,其實這“實用、經濟、美觀”的序列亦不容顛倒。凡設計,就此規律,順則昌,逆則亡。這必是藝術設計一個堅定不移的信條。不言而喻,這型(形)、字、色三者只有辯證相處,默契組合,方收相得益彰之效。然于初學,常有顧此失彼的問題。想當年,氣壓水瓶曾風行一時,但眼下已銷聲匿跡,就在于它的設計雖美觀而不實用,只能被淘汰。
藝術設計,只有在實用、經濟的前提下,美的設計,方顯實際的價值。正因設計受到實用與經濟的制約,設計之美予設計家的要求,不是低而是更高了!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籌建的設計,十多個方案都是中外有名的單位投標。名列榜首者系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所創。方案的特點既保持了原生態環境,又盡量使用舊有的房屋建筑設計。我想這當與設計基礎的功力有關。如對形的捕捉,恐怕要仰仗素描的訓練。而色的把握,更待講究冷暖對比與調和的整體感受了。只是在藝術設計的教育中,型、字、色如何授予學者?根本的問題,恐怕在理念上,還得與造型藝術的教學追求拉開距離。誠然,它們之間并無鴻溝,且是相通的。但從原則上,還得承認,彼此之間有著相當的區別。倘從藝術的主、客觀關系剖析,純藝術的創作,則是以外界客觀之物,抒個人主觀之情,是藝術家主觀感受融入客觀自然之中,可謂“狀物抒情”。而設計作品,因為物的實用性,它要求對自然必須理性化、規范化與有序化。
本文來源于南京logo設計公司:http://www.leesai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