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的建設方向,從來不是某個領導者單一意見的反映,而應該要綜合大多數成員的心聲。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主體力量,他們貼近學校實際,對學校問題有真切的體認,因而學校領導者只有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學校文化建設更具個性色彩,更有生命力。而調動教師積極性,引發其內在激情的關鍵,在于學校文化活動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文化應該有顯眼的東西,讓人一走進學校就能直觀地看到,如雕塑,有特定寓意的建筑等。但在注重這些顯在文化載體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內隱的文化載體,如可以成立教育講壇、班主任論壇、教研組活動制度、教師沙龍之類的思想交流平臺,因為這些載體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上更直接和更有效。
校園文化一旦形成,它將產生無窮的正能量,將會影響每位師生的言行舉止,這也就是校園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也就是學校要建設具有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其次,我們必須對“建設怎樣的校園文化”有個準確、清晰的定位。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決定事物的基本性質;個性揭示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校園文化亦是如此。不論何種校園文化,都應是建立在“環境育人、文化育人”這個共性之上的。否則,所有的工作都將偏離中心,不能切實發揮出校園文化的積極作用,更不可能形成系統化的校園文化。一種健康向上、系統全面的校園文化應包涵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具有親和力的人文空間、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等內容,而這些都需要我們根據學校實際去挖掘、去構建,打造出彰顯學校特色的“書香校園”、“和諧校園”、“綠色校園”等。
校園文化壯實對一個學校影響很大,具有深刻以后的意義。一樣來說校園文化有三個層次,或者說三個境界,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些個,才能真正去深刻深思怎么樣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第1個境界是最低層次的境界,絕大部分算術校的校園文化都屬于此境界。這些個學校只有一些空洞的口號,校園環境也掛滿了各類口號標語,但對學生沒有多大實際意義。這些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基本處于空乏的階段,固然學校也有心想要建設一套具有自身獨有尤其的風格的校園文化,但苦于自身限制,加上沒有專業的團隊加入引導,具有實際意義的校園文化有希望不可以及。學校師生對學校沒有太大的認相同的感覺,學校只是學不認識的人的生存的一個平常的站點罷了。
個性化、多元化、可持續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要培養個性化的學生,必須要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實現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必須要有多元化發展的教師。但現行的各種教師培養發展機制,特別是各種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自上而下的評優制度,如特級教師、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評比,都是“標準劃一、名額分配、組織考核、領導決定”,使一些有特長有特色但個性“另類”的教師根本“排不上號”,十分不利于教師的多元化發展和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積極營造有利于教師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小環境,為那些有個性、有特長、受歡迎的教師構筑專業發展和施展才華的平臺,使每一位教師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和表演的舞臺。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是維系學校正常運轉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才能規范師生行為,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既是廣大師生的行為準則,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學校建立健全科學的管理制度,能夠使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體現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學校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實施,應當按章辦事、不徇私情,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學校還要形成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性發展的生動活潑的制度環境,促進廣大師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社團活動一直是學校的特色和亮點,占據著學校校園文化的半壁江山。學生社團活動總體上開展得非常豐富,但學術氛圍不濃、科學精神體現不夠,許多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一直處于“蹦蹦跳跳”、“說說笑笑”階段,缺乏深厚內涵。因此各學校應積極開展內容豐富、格調高雅、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社團活動努力營造一個濃郁、豐厚、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的主要表現是文化活動繁多,而且主要偏重于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很少有學校把這類文化活動納入學校長遠發展規劃,這勢必使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和長遠眼光,削弱校園文化在學校完成其培養目標過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園文化不能形成與學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學校要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對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主要領導要對校園文化的作用應有充分的認識,真正予以重視,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
就是能覆蓋學校工作的所有方面。這個道理很簡單,你的核心理念要想領導學校的所有工作,你就必須讓它有最大的外延,有最大的包容性。比如有學校提出“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這類口號,假設你將它作為學校最高的價值追求,那它在“統領性”方面顯然就有問題了。且不說這個口號只注重未來而忽略了當下,單就教師在其中缺位這一點,便十分不妥。我們不去爭論在學校發展中教師和學生究竟誰是第一位、誰是第二位,但教師發展本身也應該是學校發展的目的,而不僅僅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條件、手段和工具。在這里,真正具備統領性要素的理念應該是著眼于師生的共同發展。
校園文化標準形狀可分為顯形形狀與隱形形狀兩大類。比如,校園中的物質文化、課堂文化、課外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學生、教員、管理擔擔任職務務的人的行為方式,學校中的人際關系,學校中發生的各種大事等等,我們可以稱之為校園中的顯形文化。而隱含于學校師生、管理擔擔任職務務的人自我認識中的價值概念、教育觀念、屬于認識,以及整體心態、集體言論、教學校風氣格、管理作風、精神氛圍、校風、班風、傳統等,則可以稱為校園的隱形文化。
學校應將教風、學風、校風、校訓上墻,寫于學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畫像、名人雕塑、學校標志性雕塑和勵志性名言警句掛于校園適當的位置,時刻督促學生去看看大師們用怎樣的思維方法去觀察、認識世界,讓學生從這些名人身上吸取豐富的養料。建設優美、文明、整潔、有序的校園環境,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實現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
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