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是指人們為了達成某種特定的目標,借助一定的科學方法和藝術,為決策、計劃而構思、設計、制作策劃方案的過程。回答做某件事情的邏輯順序就是策劃,也稱創意策劃,簡單的策劃也可以說是想法,或者是創意,點子。比如某人要喝水,先要打井,要打井,要先勘測哪塊地方打下去會有好喝的水出來,要找好將要約好來打井的朋友,要找鏟子,大家某時間地點集合一起去挖井,把這些做事的過程邏輯寫下來以后就是一個策劃。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就用到了“奇”——“凡戰者,以正和,以奇勝”,“正”就是艱苦奮斗,“奇”就是銳意創新。你看這“奇”字是怎么寫的?上面一個“大”字,底下一個“可”字。“大”就是要超出常人的想象,“可”就是要在常人的情理之中。什么是策劃?策劃就是想到常人所不能想的地方,說出來的道理又能讓常人理解,
策劃是通過精心安排的宣傳和手段,對事件的發生、發展進行操作。
策劃就是有效地組織各種策略方法來實現戰略的一種系統工程。
策劃是一種從無到有的精神活動。
策劃是一種程序,在本質上是一種運用腦力的理性行為。
策劃是一種設計,一種安排,一種選擇,或是一種決定,不如說是一張改變現狀的規劃藍圖。
策劃是用你有,去尋找你沒有的!
史憲文(世界商務策劃師聯合會輪值主席):
策劃是在特定頭腦狀態下把角度和程序高度統一在特定的頭腦狀態下。
角度:看問題多角度
程序:做事情講程序 :整理、判斷、創新
策劃一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隗器傳》中“是以功名終申,策畫復得”之句。其中“畫”與“劃”相通互代,“策畫”即“策劃”,意思是計劃、打算。策最主要的意識是指計謀,如:決策、獻策、下策、束手無策。劃指設計,工作計劃、籌劃、謀劃,指“劃”,意思為處置、安排。
策劃是書面語言(或圖表)
就是在這些書面語言(圖表)中闡述出一個實現某件事情的理論邏輯過程,有人說,有好的想法,在心里就好,何必要寫下來,到時把這個想法,用原話即時說出來給必要的人聽就是了。
用原話與書面的對比效果:
原話需要你們雙方親身某個場合,嘴巴交流,需要占用雙方的時間,表達思想需要各種技巧,你的想法在這些條件下,能否被對方記住,你離開了,這些思想交流的過程就消失了,這些都是原話的弊端,如果你真的想讓對方看到你的思想,你就必須要寫下來,把這些思想放在了紙上,既可以方便你根據所得的資料即時改善想法,也不用你每個必要的人面前都占用時間去賣力的表達一遍,寫在紙上也可以方便傳播你的想法,別人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時候,看到你的想法,這時你的想法就是策劃了。
策劃的分類
策劃根據公司的職業需要有分成游戲策劃,市場策劃,營銷策劃,廣告策劃,產品策劃,節目策劃,電影策劃,房地產策劃等等。
雖然策劃的職業不同,需要了解或找尋的知識資料也不同,但是策劃要做的事情的方式都是一樣的,無論從事哪方面的專職策劃只要能掌握的策劃邏輯就好,都不需要深入去學習相關行業的專業技能,比如做網絡游戲策劃,我們只要知道程序可以這么做到就好,不用告訴程序員程序要怎么樣去寫,所以策劃作為一個工作的門檻是很低的,你有思想有好的點子會寫字或畫圖表達出來就可以成為策劃。當然如果能全面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識是最好了,特別是了解營銷方面的知識會對策劃的聯想創意方面很有幫助
策劃的啟蒙
策劃最初就來自于我們小時候的隨著年齡而不停止的夢想,后來形成了很多想法,某個想法靈機閃現脫穎而出,它沖動著一時占據了你的思維,最后你把這個靈機閃現的想法寫下它的實現的邏輯過程就是策劃,所以好的策劃一開始來自你的好的想法,常常好的想法來自你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東西而形成產生的靈機想象,抓住靈機想象,不斷調查得到資料,來務實的分析清楚即將去做某件事情的每一個細節過程得失,可能造成的問題與結果,在策劃中根據其中各種問題的來提出解決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
比如上面,策劃中要分析清楚,要喝水是否就一定要打井呢,有沒其他更好的方法,分析種種原因狀況以后,再下定要做打井這件事情的決心,有了決心開始做事;打在哪里好?是否需要其他什么證照辦理,是否需要與某些涉及到的人或者事物協調好才能打井?確定無誤了,找朋友幫忙或者請工人來打井……
所以讓人看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去做這件事情,就是策劃要做的事情。
為什么要學習寫策劃呢?
從大的角度可以這么回答。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時代,我們所接觸到的所有人為事物的背后,其實都有一個策劃在指引著它將要如何去完成。
比如建造一幢大樓,我們表面的看到有很多工人在建造它,卻看不到建造大樓的那些工人背后是在按照了一大堆的策劃方案在建造,……之所以在這里建造大樓,那又是因為,有某個策劃認為在這里建造這個大樓會有怎么樣的好處,最后這個策劃得到了必要的商業支持,于是就開始了實施這個策劃。
策劃無處不在,它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我們用過的很多商品,它的形狀,大小,用途,價格等等。
它都曾經歷了一個產品策劃,市場策劃,營銷策劃的過程,然后到達了消費者手中,社會怎么樣在發展,就是在于這個社會的人們怎么在寫他們手中的策劃
幾個策劃就是一家公司,千萬個策劃形成了這個有序的社會。
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在按照這樣一些策劃在行事的。
從個人角度來回答
我們作為商業社會中的一員,常常要面對上司下達任務的時候。
我們需要準備一份將如何去完成這個任務的策劃,在策劃中調查分析出,你將如何去完成這個任務,怎么樣能做到最省錢省力,有創意,理論上的效果最好。
比如某公司,建設了一個網站,上司提出用1萬塊錢來打造這個網站的人氣,你要提出一個策劃,將如何來利用這1萬塊錢,這時你就需要先想辦法去找到一般網站的推廣資料,你所得到的資料讓你知道了,一般網站原來都是在利用百度推廣,GOOGLE搜索推廣,或者某個專門大流量網站論壇上掛廣告,你這時可能想出,是否還可以找一些網絡兼職來專門幫忙到論壇發帖子宣傳推廣,或讓他們一起幫忙搞郵件群發軟件推廣,從這些推廣的方式中,一一分析假如公司去做某個推廣方案后產生的問題,需要公司的人力,根據我們現有的資源,操作需要哪些過程,可能最后的效果都要分析清楚,當你寫完一份很有信心的策劃后,得到了上司的認可,最后得以實行,那這個策劃也常常就是你遷升或加薪的機會,同時你可能將在這個策劃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所以能看出,寫好策劃是展現你才華能從眾生之中脫影而出的重要方法
同時,對于人生意義而言,我們必須要做一個有理想的人,實現自己的理想,學習策劃是必須的一步。比如很多人常常有時會發現自己靈機閃現,有一個怎么樣很好的事業想法,心里也很有想去做的沖動,但是心中抱怨,自己悠悠不得志,這么好的想法這輩子難以實現,那么你可以把這個想法寫下來,策劃分析清楚為什么這個想法很好,怎么樣去做,需要哪些條件才能實現,資料隨著經歷慢慢找齊全,有個策劃在心中,即使你現實很貧困,在你的思想上,也不會覺得自己茫然,因為有這么一條精神道路,相信你一開始先堅持去實現它,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發現,然后根據自身條件發展不斷務實的修改它最后實現它,做一個有思想有目標的人,所以學會寫策劃,也是你實現夢想的理論支持,不要讓你的好想法在無形中流失。
在這個競爭激烈變幻莫測的信息時代,無論你是在工作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在某個必要的主題下找資料,形成想法,根據想法來做運作推測,寫下策劃方案,是我們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必修課。
或許還可以這么說一句大道理:
我們要面對時代是在競爭中發展的自然規律,在這個規律中,我們的社會是在根據精神文明的發展變化有思想的更新這個商品社會,這些思想就是千千萬萬個策劃,這些迫使著我們必須要會在各個方面都尋找出新的策劃方案,來接應這個社會精神文明的變化。
寫策劃需要什么準備
首先需要這樣的精神條件,就是你要先形成有自己去做這件事情的強烈愿望,至于怎么去形成這個愿望,可以是你生活逼迫,是你靈機閃現,工作要求,
總之,你要堅定你將要去做這件事情的信念,并一直是假想就是你將要去做,
根據假想中將會遇到的情況做明確的分析,分析過程中,就需要準備一個不斷找尋資料的身體,一個挖掘規律尋找發展途徑,不斷產生連貫想象追求完美的大腦和一臺可以打字最好還可以上網查資料的電腦,簡略一點也可以就是一個人,一支筆一張紙,為了這個信念執著到底,最后策劃就這么形成了。
無論是在做什么樣的策劃,其過程中,相信你會因為不斷的發現,不斷的受到資料的啟發,找到很多靈機閃現的方法,而感到策劃工作是如此的快樂。
一個好的策劃文才流暢,脈絡分明,表達清晰能顧及到對應這個策劃中應該涉及的方方面面;
一個好的策劃能讓人讀起來有就趕快去實現它的沖動;
一個好的策劃能讀出成功就在眼前;
寫策劃的格式
寫策劃讓人看的最易懂明了就是最好的格式;
寫策劃也可以像在寫故事一樣;
可以帶著沖動,情感,自我,各種情緒暢所欲言,但是惟獨不能缺乏理性的邏輯判斷,你可以沖動的寫下如果去做它將會有什么什么樣的未來,有怎么怎么樣的前途,讓閱讀的人能看得下去就行了。
現代意義的“策劃”
現代意義的“策劃”可以理解為借助一定的信息素材,為達到特定的目的、目標而進行設計、策劃,以為具體的可操作性行為提供創意、思路、方法與對策。
策劃常用的理論
一、二八法則
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
80%的收入來源于20%的客戶
公司里20%的員工完成80%的業績
20%的強勢品牌占據著80%的市場“二八法則”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關鍵人員、關鍵環節、關鍵用戶、關鍵項目、關鍵崗位。
“二八法則”之所以得到業界的推崇,就在于其提倡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方略,確定了傳媒業的視野。
二、CIS理論系統
其英文全稱是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中文譯為“企業識別系統”。CIS理論主張將企業理念,企業文化,企業行為及企業視覺標志通過統一設計加以整合,強化其傳播效果,使組織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公眾的認可度。
CIS有三部分構成:
1 企業的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簡稱mi);
2 企業行為識別(behavior identity,簡稱bi);
3 企業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 簡稱vi).
形象一點說,CIS就是一支軍隊,MI是軍心,是軍隊投入戰爭的指導思想,是最不可動手的一部分;VI是軍旗,是軍隊所到之處的形象標志;而BI則是軍紀,它是軍隊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
三、USP理論
羅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提出USP理論,要求向消費者說一個“獨特的銷售主張”(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簡稱USP理論。
USP理論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每個廣告不僅靠文字或圖象,還要對消費者提出一個建議,即買本產品將得到的明確利益;
二是這一建議一定是該品牌獨具的,是競爭品牌不能提出或不曾提出的;
三是這一建議必須具有足夠力量吸引、感動廣大消費者,招徠新顧客購買你的東西。
1954年,瑞夫斯為M&M糖果所作的“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廣告創意是USP理論典范之作。
四、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
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
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將調查得出的各種因素根據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方式,構造SWOT矩陣。在完成環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陣的構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應的行動計劃。制定計劃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點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考慮過去,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運用系統分析的綜合分析方法,將排列與考慮的各種環境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組合,得出一系列公司未來發展的可選擇對策。
五、5W2H法
這七個方面是:
(1)Why:為何----為什么要如此做?
(2)What:何事----做什么?準備什么?
(3)Where:何處----在何處著手進行最好?
(4)When:何時----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完成?
(5)Who:何人----誰去做?
(6)How:如何----如何做?
(7)How much:何價----成本如何?達到怎樣的效果?
包含了品牌從戰略(WHO、WHY)到策略(WHAT、WHEN、WHERE)直至戰術(HOW)的完整運作系統,在加上另一個H----HOW MUCH(多少)即品牌預算,實際就是一個完整的品牌運作全案!
做任何工作都應該從5W2H來思考,?有助于我們的思路的條理化,杜絕盲目性。
六、馬太效應
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它的名字來自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贏家通吃.....競爭將更加殘酷。
七、馬斯洛需求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所首創的一種理論。
馬斯洛提出需要的5個層次如下:
1.生理需要,是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處。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的威脅,預防危險事故,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宿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贊許。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
5.自我實現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
心理學是營銷學基礎,對人類需求層次理論的高度把握能更好的為營銷服務。
八、麥克爾·波特競爭理論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麥克爾.波特
他提出的競爭理論:一個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勝地位,有三種戰略可供選擇:最低成本、差異化營銷、市場集中 (lowest cost,differentiation,focus),為企業的戰略定位提供了構架。
盡管波特的戰略框架在學界評價不一,但對于全球商界領導人來說,有著非凡的說服力。而且,德魯克也承認,波特是僅有的幾個為管理做出重要貢獻的學者之一。
九、藍海戰略
W.錢·金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合著的《藍海戰略》一書。 藍海戰略其實就是企業超越傳統產業競爭、開創全新的市場的企業戰略。如今這個新的經濟理念,正得到全球工商企業界的關注。“紅海”是競爭極端激烈的市場,但“藍海”也不是一個沒有競爭的領域,而是一個通過差異化手段得到的嶄新的市場領域,在這里,企業憑借其創新能力獲得更快的增長和更高的利潤。
目前在某些領域藍海戰略受到質疑,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即使競爭再激烈的市場一樣會有市場空白存在,發現市場空白并第一時間介入,這一過程被國外的老頭子給冠了一個很動聽名字——藍海戰略
十、長尾理論
與二八法則相對,21世紀又出現了長尾理論,長尾理論的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與主流大市場相匹敵的市場能量。在長尾理論中,實際上“長尾”是二八法則中原先不怎么被重視的那80%非關鍵的市場和低收益客戶等等。
長尾理論要想發揮效果必須具備條件:足夠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并且市場維護成本要盡可能小。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高度發展使之得以實現。因此我們看到大批長尾理論的獲利者都是互聯網企業,傳統市場中“二八定律”依舊大行其道,毋庸置疑。
十一、定位理論
創始人特勞特與里斯。定位起始于產品,但并不是對產品本身做什么行動。定位是指要針對潛在顧客的心理采取行動,即要將產品在潛在顧客的心目中確定一個適當的位置。因此,定位是對顧客的頭腦進行爭奪的理論。
其目的是在潛在顧客心中得到有利的地位。
定位的真諦就是“攻心為上”,消費者的心靈才是營銷的終級戰場。要抓住消費者的心,必須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這是進行定位的前提。
十二、品牌形象論
20世紀60年代由大衛·奧格威提出的品牌形象論是廣告創意策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在此策略理論影響下,出現了大量優秀的、成功的廣告。
其基本要點是:
1、為塑造品牌服務是廣告的最主要的目標。廣告就是力求是品牌具有并維持一個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
2、任何一個廣告都是對品牌的長程投資。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廣告必須盡力去維護一個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犧牲追求短期效益的訴求重點。
3、隨著同類產品差異性減小,品牌之間的同質性的增大,消費者選擇品牌時所運用的理性就越少,因此,描繪品牌的形象要比強調產品的具體功能特征要重要得多。
4、消費者購買時所追求的是“實質利益+心理利益”,對某些消費群來說,廣告尤其應該運用形象來滿足其心理的需求。
十三、木桶理論
所謂“木桶理論”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內容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
其二,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木桶理論”可以啟發我們思考許多問題,比如企業團隊精神建設的重要性。在一個團隊里,決定這個團隊戰斗力強弱的不是那個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表現最差的落后者。因為,最短的木板在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制和制約作用,決定了這個團隊的戰斗力,影響了這個團隊的綜合實力。也就是說,要想方設法讓短板子達到長板子的高度或者讓所有的板子維持“足夠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發揮團隊作用,充分體現團隊精神。
十四、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例如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后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有則幽默也反映了羊群效應: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于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十五、4P理論
杰瑞?麥卡錫(Jerry McCarthy)教授在其《營銷學》(Marketing,第一版,出版于1960年左右)最早提出了這個理論。4P為企業的營銷策劃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它的提出是自上而下的運行原則,站在企業立場,重視產品導向。
產品—Product;價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銷—Promotion
十六、4C理論
4C理論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它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從企業的角度來決定銷售渠道策略,最后還應以消費者為中心實施有效的營銷溝通。
消費者的需求與欲望(Consumer needs wants)把產品先擱到一邊,趕緊研究消費者的需求與欲望,不要再賣你能制造的產品,而要賣某人確定想要買的產品;
消費者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暫時忘掉定價策略,趕快去了解消費者要滿足其需要與欲求所必須付出的成本;
購買商品的便利(Convenience),忘掉通路策略,應當思考如何給消費者方便以購得商品;
溝通(Communication),最后請忘掉促銷,90年代以后的正確新詞匯應該是溝通。
十七、果子效應
對于消費者而言,品牌是一種經驗。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同類產品多達數十上百甚至上千種,消費者根本不可能逐一去了解,只有憑借過去的經驗,或別人的經驗加以選擇。因為消費者相信,如果在一棵果樹上摘下的一顆果子是甜的,那么這棵樹上的其余的果子也都會是甜的。這就是品牌的“果子效應”。
“果子效應”能保證企業在開發新產品,介入新的領域后利用原品牌影響力來為統領市場。
十 八、魏斯曼營銷戰略學說及競爭四種手段
1、領導者戰略:公司的相關產品在市場中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它通常在價格變化、新產品引進創新、分銷覆蓋和促銷強度上,對其他公司起著領導作用。
2、挑戰者戰略:在行業中占有第二、第三和以后的位置,它可以攻擊市場領先者和其他競爭者,以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提升自己,有可能取代領導者的地位。
3、市場追隨者戰略:它們在市場上采取跟隨領導者的策略,從產品、命名、宣傳等都和領導者極為相似,利用領導者的資源分割市場。
4、利基者戰略:他們只注重小塊市場,并把它做深做透,從中投入較少的資源,獲取較大的利潤,成為小塊市場的領先者,他們經常避免與大公司競爭。
本文來源于南京logo設計:http://www.leesai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