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包裝的形態已經無法適合現在絕大多數的商品。但是,古人生活的智慧卻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天人合一”已經成了很多設計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但是真的理解、領悟并做到有談何容易。目前的現狀,很多包裝在設計的時候,并沒有將設計者、使用者、商品本身與整個生態環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分解困難的塑料材料和過度的木材、制版等木漿材料的使用、設計視覺上的污染以及不以人為出發點的設計還是比比皆是。
更深一層次的講,這種華麗的包裝卻怎么也不能喚起當年那種簡單的糕點紙包裝給人帶來的那種溫暖和親情,多的是一份匆忙和冰冷。過渡包裝的背后是人、財、力的極大浪費。解決好這些問題,我認為首先要從包裝設計最本質的層面去理清脈絡,找到包裝形態與社會發展要求的正確關系,并以此為出發點“去偽存真”,對照當前的問題,為明天的包裝找到一條更加科學、健康的方向。
包裝設計日益成為當今社會受人關注的一種設計形式。尤其在日益發達的商品社會中,包裝設計與商品的流通、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總體的設計水平聯系越來越緊密。同時,由包裝設計引發的各種爭論,如過度包裝與環保、低質包裝與出口等等也被越來越多的設計者和大眾所重視。民間文化是我們偉大祖國各門各類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源泉。缺少民間文化滋養的設計是缺營養的。實際上,說到底設計還是為人民的設計。雖然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這里的“民間”所體現出來的那種鄉土的拙樸的元素會漸漸不合時宜,但是里面蘊含的那種真誠、簡單、坦蕩、熱烈的人際關系卻永遠值得我們深思。理解了這一點,我們的作品中就會擁有了一份可貴的溫情。
我們強調的簡單的包裝絕不是說不要放感情在里面。反觀現在很多包裝形態,過分強調冰冷的線條和造型,使用上沒有充分做到“人性化”,讓人有些“敬而遠之”。當我們面對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除了感嘆“生活條件好了”,或許不能不面對過渡包裝的問題。典型的是禮品的包裝,尤其是像月餅這樣的時令節日禮品。或許禮品的屬性制定了其包裝的特殊性,但是鑲金帶銀、包裹繁冗就達到了“特殊”的要求了嗎?!光顧月餅市場,讓人目不暇接的包裝果然醒目至極,以至于屈屈幾個糕餅,卻要一個龐大復雜的盒子來盛放;圖案倒是精美無比,但是如此耗費工時,卻只是為了吸引顧客短暫幾天的注意力,然后就成了垃圾。
所謂“技術”是一個覆蓋面很廣的詞匯。當印刷機、紙張乃至包裝書籍大部分都需要舶來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不擔憂因為技術的落后而造成的相應的設計的力不從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設計藝術,一個好的包裝設計需要深厚的技術層面的支持。肯定成績、承認缺失,是為了我國的包裝事業在今后不斷發展,更上一個臺階。明天會發生什么無法預言,但是文明總是不斷發展的,社會體系各個方面的完善也是必然,歷史前進的車輪永遠是向前。明天的包裝一定美觀、環保、節儉的,一定是目標明確、傳達清晰的,一定是人性化的、理性又讓人充滿了對美的感激與渴望的。總之,包裝的目的是美,而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又是新世紀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夢想,如此說來,對于包裝的明天,在我們辛勤工作之余,倒也大可不必擔心了。